315金融消保专栏

【以案说险】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发布日期:2022-03-22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来源:福建省银行业协会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向数字时代快速演进,银行卡交易风险日趋严峻,银行卡遭遇境内外盗刷、账户资金不翼而飞的案件持续增多,不仅导致客户资金严重损失,同时也损害了银行的利益。谁要为“奶酪”丢失承担责任呢?

【案件背景】

2021年9月27日,李某向泉州市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反映:9月23日至26日其名下信用卡(含副卡)被盗刷30笔交易共计人民币69861元,每笔均有收到消费信息、余额变动短信通知,账户资金减少后,已第一时间向银行申请冻结账户,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李某认为手机、信用卡均在自己严密保管中,故所有交易均非本人所为,因此拒绝承担相关责任,后期若因前述款项产生的利息、违约金及征信等一切责任由银行承担。

【案例分析】

信用卡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便捷,满足持卡人消费、分期等金融需求,正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但使用不当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目前信用卡被盗刷通常有几种情形:1.银行卡被克隆;2.误入钓鱼网站、山寨网站;3.误点短信链接安装了木马;4.连接了钓鱼WIFI;5.SIM卡被他人补办;6.手机被盗或个人信息泄露等等。目前此案公安部门还在侦察中,银行和消费者如何承担资金被盗刷责任是本案的焦点,经调解员抽丝剥茧、释法明理,双方达成了和解。

【风险提示】

当前各种金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金融消费者应注重保护自身权益,提高自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应保管好信用卡以及相应证件,保管好信用卡卡面上的信息及密码,保管好办卡时预留的手机号码,及时关注账户的变动情况;另一方面不点击不明链接、不下载不明APP,操作输入验证码时需谨慎,在使用银行卡时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注意周围有无可疑设备,避免信息泄露。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到有关银行核实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通知开户行挂失止付、报警、保存相关证据等。

金融机构也应加强技术手段,提高交易风险防控能力,加大风险监控力度,强化银行卡信息和支付密码的保护,设置足够安全的认证手段;同时充分履行对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提示义务,持续广泛宣传安全使用知识以及银行卡犯罪新手段、新动向,做好案例警示教育工作,有效遏制银行卡犯罪行为。

(泉州市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