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金融消保专栏

【以案说险】莫轻信,慎操作,资金损失后果重 ——一起贷款被骗的案例分析
发布日期:2022-03-21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来源:福建省银行业协会

【引言】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的态势,各种诈骗手法层出不穷,让人们防不胜防,诈骗目标不止于老年人、学生等弱势群体,甚至瞄准了精英阶层,通过骗取贷款转帐,金额巨大,给个人家庭造成重大损失,给社会安定带来影响。

【案件背景】

2021年末,做财务的林先生收到一个境外购物退费的电话,因购物信息无误,林先生放松了警惕并被拉入一个退费微信群。微信群里骗子们精湛的表演让林先生相信了退款的真实性,客服人员引导林先生扫码进入不明APP进行退款操作,操作中被告知其误操作造成商家保证金被扣,需要转帐部分资金来解封。林先生账户资金有限,又被引导登录了B银行的手机银行成功申请了20万元贷款,并转给了陌生人账户。林先生发现受骗后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同时认为银行的贷款流程不合理,放款过程太简单容易,对本人贷款资金损失负有责任,要求延期还款、减免相关息费。

【案例分析】

B银行认为林先生办理的贷款业务为全流程线上贷款产品,客户申请、审批、支用均在线上完成,贷款额度是以客户的信用、资产等综合评分为依据,且放款资金划入存款专用账户,整个过程需要密码登录、多次短信验证、二次人脸识别,才能完成贷款发放并转帐成功,且转帐交易页面中反复提示“不要向陌生收款人转帐等”,确保贷款及转帐系林先生的真实意思表示,银行已尽到提醒义务,符合风控要求。林先生表示线上贷款过程中骗子客服一直远程指导,基本上机械地按照指导操作,都没认真查看银行APP展示的内容,仍坚持银行线上贷款产品放款太容易,只要凭个人信息就这么简单给予高额贷款存在过错。

双方争议焦点在于银行贷款流程是否有瑕疵?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通过现场模拟回溯了B银行的线上贷款业务办理过程,厘清双方责任,林先生认识到贷款被骗是由本人过失造成,银行方对林先生被骗表示同情,银行在贷款过程中无过错,减免息费不符合合同和制度规定。经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方案。

【风险提示】

金融线上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极大地便利消费者的同时,也成为众多骗子的新目标。银行作为金融消费者的“资金管家”,一方面应当加强金融消费者资金安全教育,增强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线上业务办理中应加强对用户的反诈提示,增加银行APP滚动播放防诈骗提示信息、在用户实名、账户开通、借款提现等环节,提醒消费者提高风险意识,注意和关注可能存在的欺诈风险。

对消费者而言,贷款合同签订后,按合同履行还本付息是法定义务,若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不仅要承担违约责任,而且还会影响个人征信。因此消费者被引导办理线上贷款时,一定要注意:

一是接到陌生电话,切勿轻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退费、返利之类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尽量通过官方渠道查找商家联系方式,主动联系商家,不要用回拨方式。

二是谨慎加入不熟悉的微信、QQ交流群。特定的群聊往往都是套路,骗子们冒充扮演各种角色,目的就是取得受骗人的信任,然后心甘情愿地任由摆布、操控。如不慎入群,请速退群。

三是业务操作时应认真阅读银行规则。指导操作的人催的越急,越要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关注银行交易界面的风险提示和收到的银行提示短信,或者先直接挂断电话,让自己平静下来,冷静思考后再进行操作。

四是切勿将自己的资金汇给陌生人账户。警惕陌生人以任何理由要求转帐,如发现为个人账户,更要提醒自己是否被骗。

五是关注银行卡账户变动情况。关注银行发送的信息,如有疑问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发现问题及时联系银行工作人员或选择报案,留存相关证据,依法维权。

   福建省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