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五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生动体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强化政策落实 普惠金融业务实现高质量增长
兴业银行将普惠金融定位为全行业务转型发展的五大新赛道之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强化党建引领,守正创新,加快数字化经营,强化客户综合运营,提升业务效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普惠小微的专业性,全力推进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银保监口径)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达5010亿元,近两年增速分别为35%、24%,均超过当年全国普惠贷款平均增速,在全行各项贷款中的占比由2021年末的7.52%提升至2023年末的10.10%。其中,对公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达2019亿,成为同类型股份行中唯一一家对公普惠规模超2000亿元的银行,全年新增616亿元,同比多增180亿,增量创历史新高,在同类型股份行中继续保持规模和增量双第一,余额在同业中占比较年初上升1.31个百分点达24.66%,增量在同业中占比较年初上升1.91个百分点达28.28%。在金融监管总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价中连续两年获评二级A。
深化服务保障 激发普惠金融业务内生动力
在体制机制方面,目前兴业银行已制定了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全面举措。比如,强化组织领导,2023年11月印发《兴业银行关于调整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事项的通知》(兴银〔2023〕1248号),进一步调整完善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职责;制定战略目标,将普惠贷款五年规划目标值调增至6000亿元,较原计划多增近1900亿元;优化内部考核评价,专门设置普惠金融考核指标,确保普惠金融业务考核权重占比不低于10%;强化专职审查审批队伍建设,配置充足的小微企业专职审查人员,提高业务审批效率;落实尽职免责机制,制定小微企业专门的尽职免责办法、设置差异化不良容忍度指标及应用,推进尽职免责机制有效落地;给予普惠贷款专门定价补贴,对于当年新增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给予50BP的内部转移定价补贴,提高一线营销拓展积极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相关部署,11月2日,兴业银行印发《兴业银行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兴银〔2023〕1157号),推出33条工作举措,进一步完善兴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体制机制,明确下阶段工作举措和进度要求,着力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2023年11月28日,陈信健行长主持专门召开2023年普惠金融工作专题会,张旻副行长、曾晓阳副行长以及总行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研究普惠金融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审议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安排部署普惠金融下阶段重点工作,加快推进普惠金融业务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推进数字化转型 打造数字普惠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兴业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积极围绕“产品线上化”和“场景数字化”两条主线,持续丰富“兴速贷”产品体系,连接多元场景,推进数字普惠服务融资新模式。
一是持续丰富“兴速贷”产品体系。兴业银行通过数据赋能,把数据转化为信用,针对特定客群、特定场景,已初步建立“兴速贷”线上融资产品体系,先后开发了“兴速贷”企业级标准化线上产品,如税贷专属、资产抵押/购置专属、保证增信专属、政府采购专属、供应商专属、黑金私行客户专属、农批农贸专属、个人经营专属等,全面满足普惠小微企业的不同需求。2023年末,兴业银行普惠线上融资余额899.39亿元,较年初新增552.38亿元,增幅达159%。
二是深化银企合作,构建线上场景生态。兴业银行针对光伏储能、消费电子、连锁药店、高端装备制造、涂料、农业无人机等细分场景,沉淀资金流、发票流等交易数据,通过和核心企业建立数据对接,依托兴业银行现有核心企业资源打造适用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的线上融资产品。兴业银行现已创设“兴速贷”线上融资场景专案138个,较为典型的有锦浪光伏项目贷专属、大疆农用机专属、徐工个人按揭专属、小米经销商专属、三棵树专属等企业级典型场景线上融资产品。其中,“兴速贷(徐工个人按揭专属)”为首个在同业中实现了个人设备按揭线上审批放款,上线不到一年累计投放超6.5亿元。2023年末,兴业银行供应链场景线上融资余额114.4亿元,较年初新增76.53亿元。
三是打造“兴业普惠”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兴业普惠”开放式服务平台,秉持“开放共享、连接一切”理念,强化科技引领、数据赋能,以融资服务为核心,依托“六大”功能体系,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涵盖“金融+非金融”的全方位综合服务。截至2023年末,“兴业普惠”平台已与全国876余个外部场景平台实现系统及业务对接;平台注册用户超17.82万户,认证用户3.64万户;累计解决融资需求金额突破2600亿元,余额突破690亿元。兴业银行将“兴业普惠”平台作为普惠客群最主要的引流入口,推送“金融+非金融”产品服务,持续提升普惠客群线上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建立用户标签、客户权益体系,强化客群专员队伍建设,运用企业微信、人工外呼、AI智能外呼、应答小程序等数字化手段全域运营,探索建立普惠客群数字化智能运营服务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
构建涉农服务新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近年来,兴业银行积极探索具有兴业特色的乡村振兴业务发展模式,聚焦农批市场,打造金融特派员服务队伍,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助力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涉农指标继续领跑同业,涉农贷款规模、增量均列股份行第一,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559.73亿元,较年初新增166.52亿元,增速42.35%。
一是助力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助力农批市场建设。大力拓展民营农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出台农批市场业务发展指引,提出“资产构建+智慧农批系统+公私一体化”策略,深入绑定市场业务场景。截至2023年末,兴业银行已为80家农批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余额近百亿元。助力农批市场数字化转型。推出“兴业普惠·智慧农批系统”,为农批市场方及商户免费提供资源管理、仓储管理、食安溯源等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同时。为市场内企业免费提供进销存管理、开单销售、资金管理等功能,提升市场管理方和商户的数字化管理水平。该系统已为天津红旗农贸市场、吉林松原敬亿市场等超60家农批市场提供服务。助力农批市场商户融资。为农批市场小微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贷款支持,根据商户数据沉淀,结合工商、司法、征信等信息打造符合农批市场商户特色的差异化线上审批模型,推出了兴速贷(农批农贸专属)线上融资产品,为农批市场内商户提供贷款支持超50亿。
二是建设服务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特派员队伍。借鉴科技特派员实践做法,于2023年8月出台《兴业银行金融特派员工作制度》,当好企业的“联络员”“宣传员”“参谋员”角色,目前全集团已聘任金融特派员近900名。此外,兴业银行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在福建省内组建首批“273名科特派行业专家+100名科特派金融服务专员”的队伍,为企业随时进行业务咨询。2023年度“科特派金融服务专案”在福建省内投放金额达11.05亿元。
三是创设行业特色农业产品,提升服务涉农经济主体能力。比如,在畜牧业方面,兴业银行打造“生物资产数字化监管平台”系统,通过AI、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对活体抵押物的全方位远程监管,盘活养殖企业生物资产。该业务模式在2023年2月经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报道,并荣获“2023金融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优秀案例”。在种植业方面,兴业银行自主研发卫星遥感应用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采集数据,生成贷前分析和贷后分析指标,支撑乡村特色场景线上融资。该项目荣获2023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一等奖,目前主要在泉州安溪的茶产业进行试点。
下阶段,兴业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发力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加大对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兴业银行)